-
-
齐殿君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普通外科
热衰竭又称为热射病、中暑,是医学上的一种紧急情况。高温引起大量汗液分泌和血管扩张导致的血容量不足和周围循环衰竭的症状。主要表现是患者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弱,血压偏低,病人通常失盐、失水比较严重,常常有软弱无力,恶心,呕吐,肌肉痛性痉挛,烦躁,手足搐溺,肌肉供给失调等症状。
一、热衰竭的发生机制
1、当体温升高超过机体散热代偿机制能力时,机体将出现直接的热损伤和潜在的有生命危险的多器官障碍。
2、引起散热减少的因素,有缺乏适应能力;湿度和周围高温;通风不良;肥胖;年龄过小或过大;药物的使用等。
3、引起产热增加的因素,有运动;药物的使;发热等。
4、其他因素,有心血管疾病;中枢系统疾病;低钾血症;先前存在的日射病;内激素分泌紊乱;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等。
二、热衰竭的表现
1、热衰竭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者,表现为多汗、疲乏、无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肌肉痉挛。心率明显加快,体立性低血压或者是晕厥,体温一般不超过四十度,无神识障碍。
2、治疗需要及时的体外降温或者是物理降温,把体温降低到正常的范围,然后大量的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的失衡。
3、心律失常在体温降低之后一般可以恢复,还是不能够恢复的话需要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
-
-
痛风性肾病的发生机制
赵威 主任医师
-
-
高血压的发生机制是什么
田芸 主治医师
-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硬性渗出的...
孔宁 副主任医师
-
-
脑卒中偏瘫发生的机制
刘青 副主任医师
-
-
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赵威 主任医师
-
-
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
徐慧聪 副主任医师
-
-
肝异常灌注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肝异常灌注是指肝脏与肝叶之间的血液灌注异常,是肝脏血流动力学异常的一种。肝异常灌注的常见疾病有肝硬化、肝动脉瘤破裂、肝动脉畸形、门静脉栓塞、肝肿瘤侵袭、胆道炎症、胆囊炎症。根据病因可分为门静脉阻塞、肝... 详细»
-
-
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的区别
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的区别主要在于症状不同、原因不同、危害不同等。1、症状不同:热痉挛表现为头痛、头晕、肢体和腹壁肌群痛性痉挛、肢体活动受限等。热衰竭患者比较常见的症状表现有头晕、头痛、恶心、身体乏... 详细»
-
-
水肿发生的5大机制
水肿症状发生的5大机制,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人体内钠元素大量的滞留,导致细胞液的浓度明显增高,尤其是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经常会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第二,心脏疾病等造成的毛细血管滤过压出现明显升高的现... 详细»
-
-
发物的作用机制
发物也就是指食物,一般情况下,普通人群适当食用发物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而某些特殊体质或患有某些疾病的患者食用发物后则会出现不适症状。从广义的角度看,发物就是指使得体内阴阳平衡失调,诱发和加重某些疾... 详细»
-
-
卡托普利的降压机制是怎样的
卡托普利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这种药物主要就是用于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治疗。主要就是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同时也能够抑制醛固酮的分泌,减少水钠的潴留,减少缓激肽...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