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专家: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中医科 马书鸽主治医师
立夏为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开始。立夏前后,岭南地区气温升高,雷雨增多,正式进入夏季,而我国北方地区多为“万紫千红”的暮春时节。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夏在五行中属火,五脏应心,所谓春夏养阳,故立夏养生重在对心阳的养护。
夜卧早起,宜适当午睡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思是夏季时候,万物欣欣向荣,人们也应顺应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每天晚上睡觉的时间可以比春季稍晚一些,早上早一点起床,以充实阳气。
同时,因夜间睡眠时间减少,加之夏季气候炎热,汗出过多,午后容易出现疲乏困顿的现象,故建议坚持午睡以补充精力。研究表明,午睡可预防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一般午睡时间建议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不宜过长。
饮食清淡,勿贪凉饮冷
立夏以后,肝气渐弱,心气开始生发,“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故饮食应当增酸减苦,养心助肝,补益脾胃。随着气温升高、天气炎热,脾胃消化功能开始减弱,此时饮食应当清淡易消化为主,且注意营养搭配,多吃新鲜的时令蔬菜水果。同时,夏对应五色中的赤、五味中的苦,故养护心阳,可以多吃一些红色的食物,如西瓜、草莓、杨梅、樱桃、番茄、胡萝卜、红甜椒等;还可以适当进食一些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苦丁茶等以助“降心火”。
同时,立夏以后,天气炎热,随着空调的普及,室内外温差过大,加上人们喜欢进食一些冷饮、雪糕或冰冻的水果等,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讲,夏季毛孔舒展,阳气旺盛,过于贪凉,往往易使寒气从皮肤腠理而入,“形寒饮冷则伤肺”,过食寒凉则易伤脾阳。故肺脾虚寒的人,不宜进食太多生冷寒凉的食物,且在早晚气温舒适的时候,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日光浴等,以补充阳气。
适当运动,宜慢宜缓
立夏后,气温升高,人体出汗较多,中医讲“汗为心之液”,故此时运动宜慢宜缓,如散步、慢跑、太极拳、五禽戏、瑜伽等,不适合剧烈运动,以防汗出太过,损伤心阳。
另外,运动后适当补充温水,以防电解质的丢失。
精神调摄,要“戒骄戒怒”
内经云“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立夏以后,心火渐升,在情绪上要保持舒畅、愉悦,可以多听优美的音乐、或书法、绘画、弹琴等,都可以起到清心安神的养生作用。注意戒骄戒怒,使“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
经络养生,宜清心泻火
立夏后,“清心泻火”为第一要务。经络学有“荥主身热”之说,荥穴的主要作用就是消灭各种“火”和“热”,故手少阴心经的少府穴可谓清心泻热的第一要穴。
简易取穴法:轻握拳,小拇指指尖下即为少府穴。
平时可用大拇指稍用力按压至有酸、麻、重、胀的感觉,每次5分钟,可左右手交替进行。对于心烦失眠、急躁易怒、口舌生疮、手足心热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除此之外,夏季炎热多雨,也可以多吃一些健脾祛湿、助阳升发的食物,如莲子、白扁豆、赤小豆、薏苡仁、芡实、生姜、大枣等,祛除体内积攒的寒湿之气,才能过一个清爽舒畅的夏天。
-
-
中医养生为什么重在养气,有哪些养生食疗法?
在中医的理论上,气是最根本的东西,养生就重在养气。而养气的方式有很多,一般都推崇以自然为主,日常中主要以食疗为主。食疗不仅要注重食物的选择,也需要注重节气时节,在不同的季节,要食用不一样的食物。 详细»
-
-
中医不思饮食的原因
中医不思饮食的原因有非疾病因素和疾病因素两方面。一、非疾病因素天气过于炎热时,过多的喝水会稀释胃酸影响食欲出现不思饮食。二、疾病因素1、脾胃虚弱:先天性的体质虚弱或者久病伤及脾胃,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功... 详细»
-
-
夜来霜降新冬至,霜降节气跟着中医这样养生→
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此时阳气下沉,阴气始凝。医生提醒,在此时节早晚天气较冷、中午较热,秋燥明显,养生需顺应天时,动静结合。 详细»
-
-
中医养生有什么方法?需养心与养身相结合
中医在大多数人的固有观念中,是很古老的事物,觉得与我们的生活格格不入。可是,随着亚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医知识也慢慢地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保健中,成为许多人的健康生活选择。 详细»
-
-
石斛是中医眼中的养生至宝?这三大作用很实在
现实生活中,许多中药材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有效滋补身体,在没有疾病时可以利用这些中药材的药用价值来提高身体免疫能力,帮助改善体质,从而预防疾病。石斛是常见的一味中药,其药用价值较高,除了可以有效缓...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