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肠道内居住着1000多种细菌,总数目超过100万亿个。正常情况下,这些庞大的菌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成为维护人体健康的天然防线。但人与细菌的和谐共生关系一旦遭到破坏,就会产生诸多疾病。近年来,一种全新的观点开始受到重视:代谢综合征,包括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低HDL-c血症、肥胖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人体肠道菌群紊乱、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肠漏)以及由此导致的低度炎症反应的激活密切相关。
中国肥胖人群存在肠漏
或是诱发2型糖尿病重要机制
近期,广东省糖尿病防治重点实验室第二任主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带头人陈燕铭教授团队在免疫学领域高水平国际期刊(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发表原创研究,发现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存在的肠漏,使得移位的肠道共生菌诱导免疫紊乱,产IL-17A的MAIT(MAIT是一类依赖于肠道菌群发育、能识别细菌代谢产物并产生免疫应答的非传统T细胞)细胞亚群升高,并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最终诱发糖尿病的发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 陈燕铭教授
“肠漏是肥胖人士中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陈燕铭教授在接受医联媒体采访时表示,“肥胖本身的脂肪组织堆积产生的低度炎症反应,跟胰岛素抵抗互为因果,诱使局部微环境改变,从而导致肠道的天然屏障功能改变,出现菌群渗漏,最终导致人体局部的免疫紊乱和功能损伤。”
该项研究阐述了从异常的肠道-微生物群-免疫轴参与糖代谢紊乱的分子机制,为肥胖相关2型糖尿病的防治提供新的干预靶点。
相比黑人/白人
肥胖对中国人群的危害更大
陈燕铭教授指出,中国2型糖尿病的防治需要从源头抓起,肥胖的管理尤为关键。超重和肥胖是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五大风险,每年“胖死”的人至少280万,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有9千万肥胖人群,其中1200万属于重度肥胖,高居全球榜首。
肥胖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高发,显著增加心血管、癌症及新冠感染的死亡风险,缩短预期寿命;同时常伴有睡眠呼吸暂停、脂肪肝、骨关节炎、多囊卵巢综合症等多系统疾病。肥胖相关疾患逐渐成为我国突出的医疗及公共卫生问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第二届广东省糖尿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宁光院士团队的研究(Lancet Diabetes Endo, 2019)提示,肥胖已成为中国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已成为中国人群罹患糖尿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在国人β细胞功能本来较弱的基础上,肥胖的流行及其相伴的胰岛素抵抗使得“雪上加霜”,导致糖尿病流行形势严峻。进一步研究(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21)提示,相比黑人、白人和墨西哥裔美国人等,肥胖于我国人群的危害会更大。
减重手术可预防肥胖导致的糖尿病
但不是人人可做
尽管发现了人体肠道菌群与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存在紧密的相关性,但肥胖导致菌群渗漏加剧的原因及肠漏的治疗手段,尚待研究。陈燕铭教授表示:“目前预防肥胖导致糖尿病发生的最好方式就是减重,当体重减下来后,患者的脂肪堆积减少,对于体内微环境的改善和机体功能的改善均具有重要作用。”
陈燕铭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肥胖的研究,对于特别重度的肥胖患者,开展3+N多学科诊疗模式,建立了代谢手术的术前、术中、术后的全流程管理,并成功建立围手术期的营养代谢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手术患者随访体系以及临床样本库,为后续研究建立基础。
“只有当BMI达到一定数值并合并有相关并发症时,临床才考虑进行代谢手术来帮助减重。普通人群更应该从日常饮食与生活方面入手控制体重。对于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要警惕‘过劳肥’的发生,同时要关注心理健康,及时疏导心理压力。” 陈燕铭教授表示。
关于广东省糖尿病防治重点实验室
9月9日,广东省糖尿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前沿学术论坛暨2022年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广州召开。
广东省糖尿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前沿学术论坛暨2022年学术委员会会议现场
据介绍,广东省糖尿病防治重点实验室近五年来通过每年举办羊城糖尿病与肥胖国际论坛、国家级继续教育3C技术培训班、内分泌基层培训班、省级护理培训班等,已对来自全国近70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高水平的临床诊治培训。
通讯员:周晋安 甄晓洲
-
中山三院内分泌科举行“联合国糖尿病日”义诊活动
为唤起全社会对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重视,推动糖尿病防控工作。11月14日,正值“联合国糖尿病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副院长、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陈燕铭带领团队为群众开展“联合国糖尿病日... 详细»
-
糖尿病的防治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家庭的经济条件也在提高,生活的质量也在提高,而优越的生活条件,导致机体的血糖值偏高,进而出现了糖尿病等疾病发生。一般糖尿病的出现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因此要通过一些方法预防... 详细»
-
糖尿病防治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因为处于现在这个快节奏,高强度、高压力的社会,现在的人已经不像之前那么轻松。为了很够更好的生存下去,很多人几乎每天都处于加班状态,根本没有时间做自己。现如今糖尿病已经越来越年轻化了,几乎现在很懂得疾病... 详细»
-
世界防治糖尿病日:糖尿病高发人群预防糖尿病刻不容缓!
2019年11月14日是第13个世界防治糖尿病日,提醒我们关注糖尿病防治工作,让全球提高对糖尿病的警觉。 近些年,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患糖尿病的人数越来越多,糖尿病已成为了现代疾病中的第二杀手...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