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红霞 主任医师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 儿科
在临床上,母乳性黄疸的症状通常在母乳喂养后4至7天出现,在宝宝大约两个月大时逐渐消失。母乳黄疸是一种生理黄疸,一般发生在新生儿期,病程较长,与母乳喂养有很大关系。但也有许多不利因素,会危及新生儿的健康。那么,母乳性黄疸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正常情况下,母乳性黄疸的特点是在新生儿出生后的4左右,宝宝的皮肤变得蜡黄,黄疸加重,身体并无其它异常。在停乳后的48小时后,血清胆红素可明显下降。母乳性黄疸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了解,导致母乳黄疸的因素很多,发病机制并不单一。
但是,根据发病时间可分为早发病和晚发病,前者的发生时间与生理黄疸相似,主要与哺乳不当和摄取量不足有关。迟发主要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肠、肝循环增加有关,常发生于出生后1-2周,持续8-12周。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肝循环增加也是常见原因,主要是由于母乳本身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因为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很高,抑制了肝脏中的葡萄糖醛酸苷酶转移酶,所以会有母乳性黄疸。
当然,胆红素排泄减少实际上也是一个诱发原因,胆红素减少会使胃肠蠕动变少,并延迟开奶的时间。当肠道菌群建立较晚时,胆红素转化物质缺乏,但胆红素结合物质排泄缓慢,这是母乳性黄疸的常见原因。此外,胆红素再吸收也是一个原因。研究发现,母乳中含有特殊的脂肪酸,如特殊的脂肪酸和胆固醇,可与胆红素重新吸收结合,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也会导致母乳黄疸的发生。
一般来说,出现母乳性黄疸时,并不提倡停止母乳喂养,而是要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家长可帮助宝宝顺时针按摩腹部增加肠蠕动,在医生指导下吃一些退黄中成药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当然,让宝宝适量晒一点太阳也可以改变胆红素的结构,光的形成同分异构体有利于从尿液排泄。只有当胆红素水平超过15毫克/分升时,才能停止母乳喂养。如果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且为母乳性黄疸,仍可进行母乳喂养。
总之,母乳黄疸的形成与上述因素有关。黄疸的症状将在新生儿出生大约一周后开始出现,母乳黄疸将持久的存在。只要患者停止母乳喂养一到两天,黄疸就会自行消退。但是,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
母乳性黄疸还能继续母乳吗
张费通 副主任医师
-
早产儿母乳性黄疸多久能退
张费通 副主任医师
-
什么是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湛洁谊 主任医师
-
宝宝黄疸跟母乳有关系吗
李兰娜 副主任医师
-
母乳性腹泻要停母乳吗
欧婉杏 副主任医师
-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通过母乳喂养的婴儿通常会在出生后的第四到七天出现黄疸,在第二到四周内达一个高峰(即婴儿的血清胆红素超过256.6-342.0μmol/L),但是婴儿的一般状况都会呈现良好的症状,不会发生溶血或贫血的出... 详细»
-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指的是新生儿在出生一周后使用母乳喂养,血清胆红素的数值偏高,从而出现母乳性黄的症状,例如皮肤变黄。母乳性黄疸是有关母乳喂养的特发性黄疸,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到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母乳性黄疸的发...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