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嘉宝 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普外科
小脑共济失调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进行对症治疗,可能会缓解症状。但是不能改变患者的病程进展,预后不良,患者可以存活10到20年,甚至更长时间。 该病多发生30到40岁。部分患者可以在儿童期,以及70岁起病。首发症状为下肢共济失调,如走路摇晃、突然跌倒,以及发音困难。随后可能会出现双手笨拙、意向性震颤、眼球震颤、眼慢扫射运动,也可以出现痴呆和远端肌萎缩。 另外,检查时可能会发现肌张力障碍、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可以出现痉挛步态、音叉振动觉减退、本体感觉丧失等等。
-
-
小脑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
小脑性共济失调可以分为:继发性小脑性共济失调、遗传型小脑性共济失调。继发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是非遗传型的原因造成。包括特发性小脑共济失调和有明确病因的获得性共济失调。获得性共济失调的病因包括感染、乙醇中毒... 详细»
-
-
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保健
小脑性共济失调主要以小脑脑组织变性为主引起的随意运动失调,主要为四肢共济失调,下肢较重为主。共济失调的病因多样复杂,要注意生活调养,其保健要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详细»
-
-
共济失调的表现
共济失调主要是指人体肌肉及神经对应的小脑功能相关的姿势和运动协调功能出现运动障碍。主要症状一般为行走不稳定,运动协调能力差,动作不灵活,蹒跚等情况,患者一般不会出现肌力降低或肌张力的增加及减弱,但是灵...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