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技术科室 > 康复科

膝盖疼痛、腿脚无力、走路越来越慢……警惕,可能是肌少症

指导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康复医学科 伍少玲主任医师

走路缓慢,走几步就四肢发软?爬不动楼梯,容易摔倒,一摔就骨折?许多中老年人在出现这些症状时,单纯归因于“关节炎”或“年纪大了”,却忽略了背后可能存在的恶性循环——膝骨关节炎与肌少症的相互影响。康复医学科伍少玲主任医师提醒,肌少症不仅会加重膝骨关节炎的症状,还会增加患者跌倒、骨折和功能障碍的风险,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寿命。

什么是膝骨关节炎和肌少症?

膝骨关节炎以膝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病理特征包括软骨缺失、软骨下骨硬化、半月板磨损、膝关节间隙改变等。

肌少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骨骼肌量减少、肌力下降和肌肉功能减退的综合征。临床表现包括易疲劳、肌肉萎缩、肌力减退、行动缓慢、虚弱,容易跌倒和骨折。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的肌肉会悄悄流失,骨骼肌从30岁就开始走下坡路,到60岁后,流失速度更快。

研究表明,约40%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有肌少症,而肌肉流失又会进一步加重关节损伤:

关节损伤→肌肉萎缩:膝关节疼痛导致活动减少,肌肉因缺乏刺激而加速流失;

肌肉萎缩→关节不稳:肌力下降使关节失去保护,软骨承受更大压力,炎症反复发作。

这种“关节越痛→肌肉越少→关节更痛”的恶性循环,不仅加速患者下肢活动受限,还可能引发跌倒、骨折等严重后果。

警惕肌少症,这些因素要小心!

不良生活方式:长期缺乏运动、吸烟、蛋白质摄入不足和维生素D缺乏等,均会加速肌肉流失,增加肌少症风险。

年龄和性别:随着年龄增长,肌肉质量和功能自然下降,中老年人群更易患病;此外,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

膝骨关节炎相关因素:炎症标志物升高、病程长、关节损伤、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均可能增加肌少症患病危险。

共患疾病:骨质疏松症、糖尿病、心肺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容易合并肌少症,相互影响,加重病情。

怎么预防肌少症?科学的生活方式是关键

营养补充

保证蛋白质摄入:我国老年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维持在1.0~1.5 g/(kg·d),并适量增加富含亮氨酸等支链氨基酸的优质蛋白质,如乳清蛋白及其他动物蛋白。

重视维生素D补充: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肌力下降,可通过每日晒太阳15~20分钟,食用深海鱼、蛋黄,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营养补充剂等方式补充。

适量运动

可通过下肢自我肌力训练和有氧运动,维持肌肉功能。

避免误区

- 只喝粥或素食:易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

- 过度节食减肥:易加速肌肉流失。

肌少症自测指南看这里

近年来,肌肉超声在肌少症的评估与应用受到广泛关注。DXA(双能X线吸收法),成为检测肌肉量的“金标准”。超声可通过测量肌肉的厚度及横截面积等反映肌肉萎缩情况。

超声评估肌肉质量情况

超声评估肌肉含量(测量肌肉厚度与横断面积等)

超声评估评估肌肉质量(测量羽状角、肌纤维长度测量)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康复医学科伍少玲教授团队可对慢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下肢肌肉进行超声评估,并结合情况,提出具体康复指导建议。欢迎大家前来门诊咨询。

专家简介

伍少玲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

现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康复科教职工党支部书记、康复医学科副主任、骨与关节康复专科主任。

专业特长:工作20余年,一直从事疼痛疾患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医教研,对颈椎病、腰腿痛、关节痛和神经痛等临床诊疗,及脑卒中重症/昏迷康复有深入的研究。临床专业方向:肌肉骨关节疼痛疾患临床诊疗与再生医学康复。研究方向:慢性退行性肌骨疾病与再生医学。擅长超声引导下急慢性疼痛注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神经阻滞与射频调控、富血小板血浆疼痛疗法、及痉挛性斜颈的肌电图联合超声定位与肉毒毒素注射技术。

社会任职:广州市神经调控与再生医学康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分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康复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高压氧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常委/疼痛康复学组组长、广东省医师协会康复科医师分会委员等。

学术成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科研基金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近30篇。主编专著3本。

出诊安排:北院区(周一下午、周三上午),花都院区(周五上午)。

(通讯员:房诗婷、刘文琴、黄睿;图片由医院提供)

医联媒体特约专家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