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您的位置:首页 > 外科 > 肝胆胰外科

南方医院增城院区陈金军教授团队APASL大会斩获两项殊荣 创新乙肝肝硬化风险分层与代谢管理策略

在近日举办的2025年北京亚太肝脏研究学会(APASL)年会上,南方医院增城院区肝病科陈金军教授团队两项突破性研究成果斩获青年研究学者奖2项,分别为凭借王海玉博士领衔的《Baveno VII算法优化肝硬化患者风险分层》和周玲医生领衔的《代谢异常显著增加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相关事件风险》,该成果聚焦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精准风险分层与代谢异常管理,为亚太地区肝病诊疗提供了“南医方案”。

成果一:Baveno VII算法优化肝硬化患者风险分层

研究背景我国乙肝肝硬化患者基数庞大,尽管抗病毒治疗显著延缓疾病进展,但失代偿事件(腹水、出血等)仍威胁患者生存。传统Baveno VI标准仅能识别20%-30%的低风险人群,而剩余70%-80%患者仍需密集医疗监测,医疗负担沉重。

创新突破陈金军教授团队基于2019年建立的前瞻性肝硬化患者队列((系统纳入胃镜筛查、肝脏硬度评估及定期随访数据)),在Baveno VI标准基础上创新性纳入脾脏硬度(SSM)纳入评估,提出升级版Baveno VII算法:

·安全标准:肝硬度<20 kpa="">150×10⁹/L,脾脏硬度≤40 kPa;

·临床价值:识别近50%患者为低风险人群(年失代偿事件发生率<0.1%),筛查效率较传统标准提升1倍;

·卫生经济学效益:减少40%不必要的胃镜检查,患者仅需每半年监测肝癌指标(AFP、PIVKA-II及超声)。

该研究通过详实的数据证实,符合Baveno VII“安全”标准的患者,临床管理重点应转向肝细胞癌监测,而非失代偿事件干预。成果获《临床和分子学肝脏病杂志》(CMHJ)高度认可,并于APASL 2025会议作口头报告,引发国际同行高度关注。王海玉博士作为第一作者,凭借此项研究荣获青年研究学者奖。

成果二:代谢异常显著增加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相关事件风险

第二个研究课题集中探讨了代谢异常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病事件发生的潜在影响。此项研究由周玲博士领衔完成。针对代谢异常与乙肝肝硬化的共病现象,团队通过前瞻性肝硬化队列研究(中位随访31.1个月)首次揭示:

·代谢异常独立风险:合并代谢功能障碍(超重/肥胖、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等)患者肝脏事件(肝癌、失代偿)风险是非代谢异常组的3.53倍

·关键危险因子:糖尿病前期/糖尿病(风险↑92%)及BMI升高(每增加1单位,风险↑9%)是主要驱动因素;

·管理策略革新:单纯抗病毒治疗不足,需同步干预代谢异常(如生活方式调整、他汀/二甲双胍药物应用)。

该成果推动乙肝肝硬化管理从“单一抗病毒”转向“病毒-代谢双维度干预”模式,为患者预后改善提供新路径。

附一:陈金军教授简介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增城院区副院长、感染内科主任,南方医院感染内科(肝病中心)副主任兼病区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现担任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广东省感染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肝病学会脂肪肝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重肝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委员兼秘书等。

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1项十三五国家科技部传染病重大专项,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合计230.45。

擅长:对“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肝癌”实行全面治疗和规范管理。在门静脉高压并发症,如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早期肝癌和晚期肝癌的治疗有着独特的见解,包括梗阻性黄疸的诊治。 对病毒性肝炎、遗传代谢性肝病(肝豆核状变性、脂肪肝等)、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肝血管瘤等肝病诊治上有着较深造诣。

附二:APASL会场照片

陈金军教授团队合照

附三:王海玉博士和周玲医生报告现场

(通讯员:刘进娣、周玲、罗小琴;图片由医院提供)

医联媒体特约专家 专家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