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赵士超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
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当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梗死,即心肌组织缺血坏死,临床表现为胸痛、气短、出汗等症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关键是尽早恢复心肌的供血,减少梗死面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首要措施是立即就医,急救措施包括吸氧气、静脉输液、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等,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同时,需要进行心电图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测确认诊断,并评估患者的梗死面积和危险程度。
在综合评估之后,医生会进行介入治疗或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导管介入手术,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尽可能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硝酸甘油等,帮助稳定冠状动脉痉挛,保护心肌。
治疗完急性期的心肌梗塞后,患者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康复和风险管理。包括规范用药、控制危险因素、规律锻炼等,减少再次发作的风险。
总的来说,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以减少心肌梗死面积,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和家属在平时也要注意预防措施,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
-
急性心肌梗塞的病因
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冠状动脉发生栓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疾病。它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缺乏运动、遗传因素等。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急性心肌梗塞的... 详细»
-
-
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状
随着现在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熬夜、喝酒、生活饮食习惯不规律已经成了大家的通病,从而导致不少人出现了急性心肌梗塞。这种疾病一般比较严重,一旦出现,情况就会变得很糟糕,不及时的去采取治疗措施很有可能会出现... 详细»
-
-
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
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至关重要。一般来说,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的结果。在患...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