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晖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感染内科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药物本身的毒性:某些药物具有直接肝毒性,如某些抗生素、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等。
2.药物代谢产物的毒性: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或终产物可能对肝脏有毒性作用。
3.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某些人可能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
4.药物相互作用: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可能增加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
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并伴随黄疸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1.皮肤和巩膜黄染:这是黄疸最明显的表现。
2.尿液颜色加深:尿液可能呈浓茶色。
3.乏力、食欲减退:患者可能感到疲倦、没有食欲。
4.恶心、呕吐: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5.肝区不适:肝脏区域可能有不适感。
如果怀疑出现药物性肝损伤,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确定诊断。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措施包括:
1.停用可疑药物:立即停止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的药物。
2.支持治疗:包括休息、营养支持等。
3.保肝治疗:根据病情使用保肝药物,帮助恢复肝脏功能。
4.监测肝功能:定期复查肝功能,了解病情进展。
5.对症治疗:对于黄疸等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预防药物性肝损伤的关键在于合理用药。在使用药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遵医嘱用药: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药物,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更改用药方案。
2.避免滥用药物:不要随意使用药物,尤其是处方药。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在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要告知医生,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4.定期检查肝功能:对于长期用药或有肝病史的患者,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5.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不适症状,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总之,药物性肝损伤伴随黄疸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及时就医、停用可疑药物、进行保肝治疗等措施有助于恢复肝脏功能。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用药,预防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如果对药物性肝损伤或黄疸有任何疑问,建议咨询医生或药师,以获取更专业的建议。
-
-
药物性肝损伤造成黄疸指数高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导致肝脏功能受损的情况,其中一种常见的表现就是黄疸指数的升高。黄疸是一种疾病的症状,患者皮肤、巩膜和黏膜等部位呈现黄绿色的染色,并伴有尿液发黑、脸部和眼睛发黄等现象。... 详细»
-
-
药物性肝损伤治疗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停用可疑药物:这是治疗... 详细»
-
-
药物性肝损伤分类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药物引起的肝脏功能异常或组织结构损害的一种疾病。根据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和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分类。以下是药物性肝损伤的分类:1.药物致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分... 详细»
-
-
药物性肝损伤现在引起黄疸不退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于药物的作用导致肝脏功能受损的情况。黄疸是肝功能受损时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发黄。一般来说,大部分药物性肝损伤的黄疸在停药后会逐渐减轻并最终消失。但是,也有少数案例表明,有... 详细»
-
-
药物性肝损伤导致肝细胞性黄疸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药物引起的肝脏功能障碍或损害,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中包括肝细胞性黄疸。药物性肝损伤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可能是由于药物的毒性作用导致肝细胞损伤、胆汁分泌障碍或肝脏血流受阻等原因引起的。...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