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康复科 常燕群主任医师
有些孩子频繁眨眼、耸肩、噘嘴,喉间时不时发出“咳咳”的清喉音,面对孩子这些很没礼貌的“小动作”,家长各种训斥,但他们仍是屡教不改,甚至越提醒,情况越糟糕。医生提醒:当孩子频繁出现上述“小动作”时,家长不妨留个心眼,也许,您还真冤枉孩子了,此刻他正受抽动症的困扰呢!
抽动症是儿童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表现形式多样!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多发性不自主运动和(或)伴有异常发音为特征的儿童慢性神经系统疾病(至少持续一年),发生率约为4-6‰,多于5-7岁开始,其特征是存在多个运动抽搐和至少一个发声抽搐,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运动性抽搐可表现为眨眼、耸肩、噘嘴、做鬼脸、点头等,声带抽搐包括咳嗽、咕哝、嗅嗅和吱吱声。这些症状可单一出现,也可混合出现,其中运动抽搐常早于语音抽搐。此外,大多数抽动症患者将至少有一个额外的神经精神障碍,据统计,在接受临床护理的抽动症患者中,约85.7%的患者至少有一种合并精神障碍,57.7%的患者将有两种合并的精神障碍,其中最常见的是注意缺陷多动症(ADHD)或强迫症(OCD),这些共患病是心理社会痛苦和生活质量受损的主要来源。
抽搐通常在青春期早期达到最大严重程度,大多数抽动症患者的症状在青春期后期或成年早期可得到改善,表现为很轻微或几乎不明显的抽动,但仍有10%-20%的人会继续有明显的症状。
抽动症的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其是由“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CSTC)环内的微观和宏观异常引起的,”CSTC回路一般分为五个重叠的功能回路---感觉运动、动眼、背外侧前额叶、外侧眶额和扣带前(边缘)回路,这些电路中抑制-激发信号不平衡时,即可引起抽搐和相关症状的发生,如感觉运动和动眼环的失调可运动抽搐,前扣带回和外侧眶额环的失调可引起强迫症症状,背外侧前额叶环的失调可引起多动症症状等。此外,抽动症还可因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被人提醒、伴发感染等而加重症状。
抽动症易被忽略或误诊,不及时干预危害大!
由于抽动症的动作或发声往往难以自控,患儿可能会因不自主的抽动症状被同学嘲笑、奚落而产生自卑、性格孤僻,久而久之变得孤独,不愿与人接触,还有一些抽动症患儿因无法认真听课,学习成绩差,甚至因干扰课堂秩序而被迫退学,给儿童和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和心理创伤。
但又由于很多家长或老师对抽动症的认识不够,他们常将孩子的这些行为表现误以为是调皮捣蛋而施以打骂责罚,或是误以为是其他疾病,如喉肌抽搐所致的干咳容易被误诊为是慢性咽炎、气管炎,频繁眨眼常被误以为是结膜炎,吸鼻子常被误以为是鼻炎等。另外,当抽动症症状较轻时,有些患儿还可能会有一定的抑制能力而掩盖了其抽动的症状,使人不易觉察到其抽动的表现。所以,家长平时在家时应多一些留意孩子的一举一动,如果怀疑孩子有上述多动症的表现时,应尽早带去医院检查,以明确诊断。
并非所有的抽动症患者都需要治疗,治疗与否取决于对干扰程度的评估
目前,对抽动症的治疗仍然是症状性的,并非所有的抽搐或抽动症患者都需要治疗,治疗与否,主要取决于患者的抽搐或共患疾病对日常生活的干扰程度的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精神评估。
对大多数抽动症患者来说,治疗的目标主要是减少抽搐、改善或缓解抽搐共患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在治疗的过程中,多采用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等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治疗的个体化。
对于抽动症患儿的家长来说,家长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可帮助孩子制定好合理的作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孩子过长时间玩游戏、看电视等,每天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最好不超过半个小时,且不看过于激烈刺激的画面。在家庭环境里,应避免直接用敏感语言提醒孩子的症状,不要过度关注孩子抽动的症状,以免给其增加精神压力,也不要因为孩子出现抽动的表现而去训斥他,注意语言要和蔼有耐心,多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家长也可以将孩子的情况告诉老师,让老师也能在学校时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同学可以多点理解和帮助他,不去嘲笑或歧视他。另外,在治疗期间应注意按时复诊,确保及时根据病情调整用药,提高治疗的效果。
(通讯员:林惠芳)
-
孩子抽动症能自愈吗
抽动症专业说法是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一般不能自愈。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障碍,属于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综合征,主要表现是反复发作的不自主多部位抽动和行为障... 详细»
-
抽动症多久会好
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的疾病,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是指以不自主的突然多发性抽动及在抽动的同时伴有暴发性发声和秽语为主要表现的抽动障碍。男性多见,大部分患者于4~12岁之间起病。患者常存在多种共病情... 详细»
-
抽动症吃什么
抽动症,也称为慢性多发性抽搐或多发性抽动综合征,是一种进行性运动性抽动症状,患者通常伴有一种或多种爆发性发声和粗话。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年龄在2-15岁之间,临床平均发病年龄在7...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