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兰娜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小儿内科
二胎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指在出生后的前几天内,新生儿的血液中出现了溶血现象,导致体内胆红素含量增加而引起的黄疸症状。通常情况下,胆红素是由人体内代谢老旧红血细胞时产生的一种物质,经过肝脏代谢后排出体外。但是在溶血性黄疸患者身上,由于溶血造成的胆红素增加超出了肝脏代谢的能力,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过高而呈现出黄疸症状。
溶血性黄疸的原因主要包括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病、Rh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等。这些情况下,母体的抗体会攻击胎儿的红细胞,导致溶血现象的发生。在出生后,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无法有效代谢过多的胆红素,进一步加重了溶血性黄疸的症状。
溶血性黄疸通常表现为新生儿皮肤、巩膜和黏膜呈现黄色,黄疸部位从下肢逐渐向上蔓延,程度较重的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对于溶血性黄疸,家长应该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医生指导和治疗。
对于溶血性黄疸的治疗,主要是在控制溶血的同时,帮助新生儿有效代谢多余的胆红素。在一些严重溶血病例中,可能需要进行输血或其他治疗手段来帮助稳定病情。在治疗过程中,家长需要注意避免给宝宝食用富含胆红素的食物,同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喂养和护理。
总之,对于溶血性黄疸患者,及时就医、积极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该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和观察,一旦发现宝宝出现黄疸症状,要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
-
-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在体内过早破裂所引起的一种疾病。红细胞的破裂会释放大量的胆红素,导致患者的皮肤和眼睛变黄、尿液变深等症状。红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会在体内循环120天左右,然后被脾脏和肝脏清除。当红细... 详细»
-
-
成人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一种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加而引起的黄疸类型。以下是关于成人溶血性黄疸的一些重要信息:原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身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并破坏红细胞。-... 详细»
-
-
如何预防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溶血性贫血引起的,其中红细胞被异常快速破坏释放出大量胆红素,导致皮肤和黏膜发黄。预防溶血性黄疸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感染:感染是溶血性黄疸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要尽量避免感染。这包括...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