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病理科 谢楠玉 主管技师
指导: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病理科 郜红艺 主任医师
子宫内膜炎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但其症状隐匿、易被忽视的特点,常导致诊断延误甚至引发严重的并发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约10%-15%的育龄女性曾受其困扰,且与不孕症、慢性盆腔痛等问题密切相关。
子宫内膜炎的本质,即是子宫内膜的炎症。子宫内膜是覆盖子宫腔的一层黏膜组织,随月经周期增厚、脱落,为胚胎着床提供环境。当病原体入侵子宫内膜并引发感染时,会触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组织充血、水肿甚至坏死,一般可分为:
急性子宫内膜炎:突发的下腹痛、发热,多与近期宫腔操作或产后感染相关;
慢性子宫内膜炎:症状轻微但反复发生,可能由急性炎症迁延或低毒力病原体持续感染造成。
谁在威胁子宫内膜?
1. 感染性因素
细菌感染:最常见的原因,如大肠杆菌、链球菌等;
性传播病原体:如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等;
结核分枝杆菌:生殖器结核可导致特异性子宫内膜炎。
2. 非感染性因素
宫腔操作:人工流产、刮宫术、宫腔镜等检查后感染风险增加;
异物刺激:宫内节育器(IUD)长期留置可能引起局部炎症;
免疫力低下:糖尿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更易感。
这些信号需警惕!
1.典型症状:
下腹持续性隐痛或坠痛,性交后加重;
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或血性;
异常的子宫出血(月经延长、经间期出血);
发热(急性期体温可达38℃以上);
2. 隐蔽症状:
长期不孕(炎症影响胚胎着床);
反复流产(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
慢性盆腔痛(炎症扩散至周围组织)。
如何揪出“沉默的炎症”?
1. 妇科检查:宫颈举痛、子宫压痛提示炎症可能
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及C反应蛋白升高;
阴道分泌物培养:明确病原体类型;
子宫内膜活检:病理组织切片见浆细胞浸润可确诊。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内膜间质内浆细胞,通过CD138、CD38等浆细胞标记指标可确诊子宫内膜炎,并通过阳性细胞数量判断子宫内膜炎的严重程度;
3. 影像学检查:超声可见子宫内膜增厚、管腔积液;
4. 宫腔镜检查:直视下观察子宫内膜充血、水肿或息肉样改变。
如何守护子宫内膜健康?
1. 减少感染风险
规范性生活:使用避孕套、避免多个性伴侣;
术后防护:宫腔操作后遵守医嘱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2. 加强自我监测
出现异常出血、分泌物或腹痛持续3天以上应及时就诊;
3. 调节免疫功能
合理膳食:增加维生素C、锌的摄入(如柑橘、坚果等);
适度运动:坚持有氧运动提高免疫力。
常见误区:
误区1 “经期腹痛是正常的,忍忍就过去了”
——持续性痛经可能提示慢性炎症,需排查子宫内膜炎;
误区2 “阴道冲洗能预防炎症”
——过度冲洗会破坏菌群平衡,反而增加感染风险;
误区3 “没有性生活就不会得这个病”
——结核血传播或宫腔操作也可致病,各年龄段都应警惕。
子宫内膜炎虽非致命疾病,但其对生育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潜在危险不可小觑。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出现疑似症状时摒弃“羞耻感”,及时寻求专业治疗。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不孕、盆腔粘连等风险,您的生殖健康值得被认真对待!
(通讯员 :王舒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