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姜成钢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普通外科
小肠梗阻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小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造成小肠蠕动受阻、积液积气等症状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小肠是人体内最主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其内壁充满了细小的乳头状突起,称为绒毛,这些绒毛能有效增加小肠表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而一旦出现小肠梗阻,就会威胁到这些正常的生理功能。
小肠梗阻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肠套叠、肠狭窄、肠损伤、炎症性肠病、肿瘤等多种原因。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呕吐、便秘等症状。如果小肠梗阻持续时间较长,就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否则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小肠梗阻患者来说,长时间不进食会导致身体虚弱,容易出现低血糖、低血压等情况。不仅如此,营养物质的摄入不足也会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小肠梗阻患者需要积极接受治疗,避免长时间不进食。
在治疗小肠梗阻的过程中,医生通常会先行消除梗阻的原因,比如手术去除肠梗阻部分。随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适当进食,以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注意预防小肠梗阻,比如避免挑食,避免过量饮酒,合理膳食,不过量运动等。及时发现并得到治疗,也是预防小肠梗阻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