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干部保健科
下肢股动脉硬化是指下肢股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导致血管狭窄、阻塞,影响下肢血液供应的一种疾病。
下肢股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增长、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这些因素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粥样斑块,逐渐阻塞血管。
下肢股动脉硬化的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肢疼痛、麻木、发凉、无力等症状,尤其是在行走或运动时。严重的下肢股动脉硬化可能导致下肢缺血、坏死,甚至需要截肢。
诊断下肢股动脉硬化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检查,包括下肢血管超声、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等。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以及缓解症状。手术治疗包括血管旁路移植术、血管腔内成形术等。介入治疗则是通过血管内介入手段,如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恢复血管通畅。
预防下肢股动脉硬化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如戒烟、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减轻体重等,也有助于预防下肢股动脉硬化的发生。
总之,下肢股动脉硬化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和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果有下肢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