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消化内科

细菌性痢疾是怎么引起的

来源:医联媒体

细菌性痢疾是由一类名为志贺氏菌的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志贺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通常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摄入被感染的食物或水传播。

志贺氏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例如: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粪便等。一旦进入人体后,志贺氏菌会在胃酸的作用下存活,并在小肠中快速繁殖。细菌在肠道内产生毒素,导致肠黏膜受损,引起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血便、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志贺氏菌对人体的肠道组织有特殊的亲和力,能够侵入肠黏膜细胞并引起细胞内病变。细菌会释放多种致病因子,如外毒素和内毒素,导致肠道炎症和损伤。这些病原因子可以引起肠道上皮细胞的凋亡和脱落,破坏肠黏膜屏障,从而使细菌和毒素进一步侵入身体内部,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氏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摄入被感染的食物或水而引起。而在集中生活的人群中传播的机会更大,因此提高卫生意识和饮食安全是预防细菌性痢疾的重要措施。同时,及时发现并治疗患者,也是控制疾病传播的关键。

医联媒体特约专家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