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干部保健科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细胞缺氧、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这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通常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尤其是女性在更年期之后,由于激素水平的改变,心肌缺血的风险会增加。
心肌缺血的症状主要包括胸痛或不适、气促、乏力、心悸等,严重的心肌缺血还可能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心肌缺血。
造成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血液供应不足。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情绪压力大等。因此,预防心肌缺血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包括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的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健康等。
治疗心肌缺血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压药物等,通过改善血液供应和减轻心脏负担来缓解症状。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冠脉扩张术、支架置入术等,通过改善冠状动脉狭窄来恢复血流通畅。外科手术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对于严重的血管病变可以进行根治性手术。
总之,心肌缺血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但通过积极的预防和有效的治疗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因此,中年人和老年人尤其应该关注自己的心脏健康,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减少心肌缺血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