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柳丹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针灸科
湿阻病是中医的一种病名,是指由于外界环境中湿邪入侵,或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导致湿邪内生,困阻脾土,进而影响其他脏腑功能,出现一系列以头重、身困、四肢酸楚、脘腹胀满、纳呆食少、便溏、舌苔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湿阻病的发生与感受湿邪、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等有关。湿邪的性质重浊、黏滞,容易侵犯人体的下部和人体的皮肉筋骨,因此湿邪侵犯人体后容易出现以沉重感为主要特征的病症。湿阻病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常可累及其他脏腑。
湿阻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重、身困、四肢酸楚、脘腹胀满、纳呆食少、便溏、舌苔腻等。湿阻病的病程较长,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湿阻病的预后一般较好,但如果病情较重,或治疗不当,可能会导致病情迁延不愈,甚至发展为其他疾病。
湿阻病的治疗原则是除湿运脾。治疗时需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深浅,以及患者的体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