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您的位置:首页 > 外科 > 心血管外科

什么是心肌梗塞

来源:医联媒体

心肌梗塞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被称为心肌梗死或心梗。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的一部分被血栓堵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而引起的疾病。心肌梗塞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性病症,需及时进行治疗,以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心肌梗塞通常是由动脉粥样硬化症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会导致动脉内壁的闭塞和血栓形成。当血栓堵塞了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时,心肌就会因为缺血而受损。这种缺血性损害如果持续时间较短,可能只导致心肌细胞的功能性损害,但若持续时间较长,就可能导致心肌细胞的坏死。当心肌细胞坏死后,就会释放出心肌特异性蛋白,如肌钙蛋白和心肌肌红蛋白等,可以通过血液检测来诊断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剧烈的胸痛、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出冷汗等症状。但有些患者可能并无明显症状,而只是出现一些轻微不适,如乏力、心慌、胸部不适等。因此有时候心肌梗塞的症状可能会被忽略,延误了治疗时机。

治疗心肌梗塞的关键是迅速复通闭塞的冠状动脉,以恢复心肌的供血。治疗方法包括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等。同时还需要对心脏功能进行支持,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心肌梗塞的关键是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正常体重和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此外,定期进行心血管健康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心肌梗塞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只有加强预防意识,积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及时发现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才能有效降低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医联媒体特约专家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