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柳丹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针灸科
肝阳上亢,又称肝阳上逆、肝阳偏旺,是一种中医证型,指的是由于肝肾阴亏,肝阳亢扰于上所表现的上实下虚证候。
肝阳上亢的发生常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内伤虚损等因素有关。情绪刺激可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日久化火,火热内盛,耗伤阴液,导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过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损伤脾胃,导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日久郁而化热,火热内盛,耗伤阴液,导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先天不足,或劳欲过度,久病失养,导致肾阴亏耗,阴不制阳,水不涵木,导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有力或弦细数等。
肝阳上亢的治疗原则是平肝潜阳、滋阴降火。常用的方剂有天麻钩藤饮、镇肝息风汤等。在日常生活中,肝阳上亢的患者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总之,肝阳上亢是一种中医证型,指的是由于肝肾阴亏,肝阳亢扰于上所表现的上实下虚证候。肝阳上亢的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内伤虚损等因素有关。治疗肝阳上亢应遵循平肝潜阳、滋阴降火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