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付志强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肝胆胰外科
溶血性黄疸的诊断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1.临床症状:溶血性黄疸多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同时由于溶血性贫血时血中存在的大量红细胞破坏产物,可削弱肝脏摄取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水平而出现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等组织黄染,可伴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等症状。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出现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等表现。
-尿常规:可出现尿胆原增多,尿胆红素阴性。
-肝功能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结合胆红素正常或轻度升高。
-溶血检查:可出现间接胆红素升高、外周血涂片可见破碎红细胞、骨髓象幼红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等。
3.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肝、胆、脾等部位的异常,有助于明确病因。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来诊断溶血性黄疸,并确定黄疸的原因,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
-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在体内过早破裂所引起的一种疾病。红细胞的破裂会释放大量的胆红素,导致患者的皮肤和眼睛变黄、尿液变深等症状。红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会在体内循环120天左右,然后被脾脏和肝脏清除。当红细... 详细»
-
-
成人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一种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加而引起的黄疸类型。以下是关于成人溶血性黄疸的一些重要信息:原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身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并破坏红细胞。-... 详细»
-
-
如何预防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溶血性贫血引起的,其中红细胞被异常快速破坏释放出大量胆红素,导致皮肤和黏膜发黄。预防溶血性黄疸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感染:感染是溶血性黄疸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要尽量避免感染。这包括...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