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康梦如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针灸科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的生成与脏腑关系密切,特别是与肺、脾、肾等脏腑的关系最为密切。
气虚是指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所谓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清气共同结合而成。气虚,即气不够用,动则喘促、体倦、懒言、常自汗出、面色眺白、舌淡白、脉虚弱无力。造成气虚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先天不足:元气为先天之精所化生,而先天之精又藏于肾,因此元气的生成与先天之肾及后天之脾关系最为密切。如果父母体弱多病,精血亏虚,或房事不节,纵欲过度,或孕后失于调养,胎气不足,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生后先天元气不足。
2.后天失养:后天的水谷精微是气的主要来源,如果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偏食、厌食,或饮食偏嗜,营养不足,或思虑过度,损伤脾胃,导致后天脾胃之气生化不足,气的来源匮乏,从而形成气虚体质。
3.年老体弱: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功能逐渐衰退,特别是脾胃功能的减退,导致气的生成不足,机体逐渐出现气虚的表现。
4.疾病耗气: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在疾病过程中,气不断地消耗,从而导致气虚。此外,长期患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冠心病、心力衰竭等,也会导致气虚。
5.情志失调:七情过激可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机不畅,从而影响气的生成。例如,过度悲伤可导致肺气耗散,过度思虑可导致脾气郁结等。
总之,气虚的形成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年老体弱、疾病耗气、情志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志刺激,以预防气虚的发生。同时,如果已经出现了气虚的症状,应该及时就医,进行调理和治疗。
-
-
气虚的诊断
气虚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类型,指的是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气虚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容易疲倦、肢体无力、精神不振、容易出汗、面色苍白等。气虚的诊断主要通过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方面来判断。首先,气虚患者... 详细»
-
-
气虚值18
气虚值18这个说法一般并不准确,气虚是中医名词术语,一般不用具体数值来表述气虚的情况,而根据患者的相关症状进行对症处理。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虚的常见症状主要有倦怠乏力... 详细»
-
-
气虚的原因
气虚是中医概念中的一种体质状态,指的是人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气虚血弱、气血运行不畅等情况。这种状态会导致人体出现疲乏、乏力、头晕、心悸、容易出汗等症状。气虚的原因可以有很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