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潘琪 主任医师 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神经外科
剖腹产后脊髓损伤是指在妇女进行剖腹产手术后,因手术操作不当或其他原因导致脊髓受到损伤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就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影响。
剖腹产是一种常见的产科手术,通常用于处理一些胎儿发育异常或母体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手术过程中,医生将在腹部切开,然后将胎儿从子宫取出。然而,由于脊柱和脊髓位于腰椎以上,因此在进行剖腹产手术时需要非常小心谨慎地操作,以避免对脊髓产生不良影响。
如果在剖腹产手术中,医生在切开腹部的同时误伤了脊髓,就可能导致脊髓损伤的发生。脊髓受损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麻木、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严重的情况甚至可能导致瘫痪。
为了避免剖腹产后脊髓损伤的发生,医生在手术操作时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确保在切开腹部时对脊髓不会产生损伤。同时,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了解患者的脊柱结构和其他相关情况,以便在手术中采取合适的预防措施。
一旦发生剖腹产后脊髓损伤,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治疗。治疗的方式通常包括手术修复和康复训练等,并且需要长期的康复期。对于一些严重的脊髓受损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甚至长期的康复护理。
综上所述,剖腹产后脊髓损伤虽然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对患者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在进行剖腹产手术时,医生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确保手术操作的安全性,以避免此类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对于已经发生脊髓损伤的患者,需要给予及时的治疗和康复支持,以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