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闫振文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神经科
脑卒中,是指脑部的血管发生破裂或者堵塞,造成脑部组织缺氧而引发的一种疾病。根据脑卒中的不同原因和病理生理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的破裂导致脑部出血所引起的,约占所有脑卒中的15%。出血性脑卒中通常会出现严重的脑部损伤,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常表现为突然的剧烈头痛、意识丧失、呕吐、颅内压增高等症状。造成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包括高血压、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破裂等。
缺血性脑卒中则是由于脑部血管的堵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引发的,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5%。缺血性脑卒中发病较为隐匿,病情缓慢进展,但也会造成严重的脑部损伤。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常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表情僵硬等症状。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房颤动、高血脂等。
除了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外,还有一种较为罕见的类型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被称为“小卒中”。TIA是由于脑部血管短暂性的堵塞而引起的一种短暂性症状,但往往不会造成持久性的脑部损害。TIA的症状一般会在24小时内自行缓解,如果患者出现此类症状,应及时就医,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
总的来说,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如果及时干预和治疗,患者的康复机会会大大增加。因此,了解和认识各种类型的脑卒中,可以帮助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