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白衣“出征”,有人就地“上岗”。十几天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派出了一千多人次的医护人员先后前往150多个地点支援核酸采样。另一些因住在封闭、封控区,居家隔离的医护人员则主动请缨,在社区就地“上岗”支援战疫,珠江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张绍衡就是其中之一。
主动请缨发起成立街道医疗支援队
张绍衡最近十几天来,体会到了另一种忙碌。每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和同事们一起,顶着炎炎烈日,穿梭于荔湾区海龙街各社区,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诊疗服务。
张绍衡家住海龙街,因疫情防控需要,5月29日,片区被划为“严格管控的重点区域”,实施封控管理,他无法回医院上班了。眼见医院同事们纷纷支援“一线”,街道邻居们又有诸多就医需求无法实现,他坐不住。
“海龙街道的社区医疗覆盖人群众多,在封控过程中,居民们不仅有常规疾病、慢性疾病的诊疗需要,还有急重症的诊治需求,以及容易被忽视的心理压力。”对于邻居们的不适及病痛感同身受,张绍衡和同为医生的妻子主动请缨,向所在的江北社区临时党支部提出参与社区抗“疫”申请。
在街道党工委书记叶辉、社区支部书记曾从博等领导及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张绍衡发起成立了“海龙街医疗支援队”并担任队长,号召街道内同样被居家隔离无法返岗的医护人员共同参与,为所在社区卫生中心提供防控支援,为居民们提供及时的医学诊疗、心理辅导等服务。
支援队迅速得到了响应,来自广州多家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均报名参加,覆盖了内科、外科、急诊、口腔、护理、药剂、精神心理等专业,队伍已经扩充到了十几人。
支援“三人小组”上门为居民提供诊疗
支援队一成立,队员们立刻忙碌起来。“喂,我们家孩子一岁,一直反复低烧不退,实在没办法,能不能麻烦你们过来看一下。”“喂,家里71岁的老人上午在家摔了一跤,我们不敢挪动他,麻烦你们赶紧来看一下”……负责社区卫生保障的主要单位——海龙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电话被打爆,各种各样的求助电话一个接一个,仅靠“三人小组”,远远无法满足就诊需求。
封控管理期间,海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刚完成硬件设施升级改造,其日常运作、就诊流程等亟待规范完善,且医务人员一直存有缺口、未满编,疫情来势汹汹、防控压力重重,张绍衡和他的支援队的到来,极大地充实了社区医疗服务的力量。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能力、发掘医疗潜能,队员们迅速调整完善不同类别病情的分诊、就诊及转诊等流程,努力改善居民们的就医体验;针对社区“三人小组”服务户数多、需求多样、工作复杂等实际,张绍衡和另外三名骨干队员自愿纳编“三人小组”,与村居干部、基层民警一起穿行于海龙街的各个角落,为居民提供健康观察及诊疗,并耐心地向居民们普及防疫、健康相关常识,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
一天下来,有时候早上出门,回到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衣服干了又湿,“但是能利用自己所学,为身边的邻居们做些实事,能为抗疫出一份力,再辛苦也值得。”张绍衡说。
张绍衡(左三)号召街道内多名无法返岗的医护人员成立“海龙街医疗支援队”
身穿防护服的张绍衡支援社区“三人小组”、上门为居民提供诊疗服务
支援队队员在海龙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台进行分诊
(通讯员:伍晓丹、韩羽柔)
-
-
疫情期间,怎么吃?这份健康饮食指南请查收
疫情期间,除了尽量宅在家避免接触病源外,还要避免病从口入的风险,保证有足够的营养补充到体内,增强抵抗力。但最发愁的便是我们不知道吃什么,在这种特殊时期,吃什么,怎么吃,这是我们需要更加注意的事情。 详细»
-
-
疫情期间宅家怎样健康生活预防新冠感染?
疫情来袭,为响应国家号召,只能宅在家里,每天过着吃饭、刷手机、吃零食、睡觉的日子。每天除了吃就是睡,运动量为零,虽然说居家隔离避免了和外界病毒的接触,但除了会让人变胖外,还会使得免疫力下降。所以,疫情... 详细»
-
-
疫情期间,孕妈宅在家需注意这4点,让宝宝健康降生
由于疫情的影响,很多人只能宅在家里,那么,宅在家的这些日子里,孕妈妈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详细»
-
-
疫情症状初期表现
疫情症状初期表现是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的早期症状,常见于发热、乏力、呼吸急促等。其中成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早期,由于个人体质不同,所以症状也有一定差异性。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轻度发热、刺激性干咳、乏力等;部... 详细»
-
-
对抗疫情我们全力以赴,疫情之外我们全力相助!
金鼠新春,疫情肆虐,疾病无情,人间真情。从除夕夜的驰援武汉先行兵,到元宵前夕再援武汉大部队。逸仙人始终坚守岗位,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保障!如今复工在即,然而全国疫情防控,又遇春节长假,市民宅居简出,街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