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您的位置:首页 > 外科 > 心血管外科

继发性先天性的心脏病

来源:医联媒体

继发性先天性心脏病,又称为先天性心脏病后继发改变,是指在先天性心脏病的基础上,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导致心脏进一步发生病变的情况。

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出现异常。这些异常可能包括心脏间隔缺损、心脏瓣膜异常、心脏血管畸形等。虽然先天性心脏病在出生时就存在,但在儿童期或成年后,可能会出现继发性的改变。

继发性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血流动力学改变:先天性心脏病会导致心脏内的血流异常,如血液分流、压力增加或减少等。这些异常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会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导致心脏进一步受损。

2.心脏负荷增加:先天性心脏病会使心脏承受额外的负荷,如心脏间隔缺损会导致左向右分流增加,使右心室负荷增加。长期的心脏负荷增加会导致心肌肥厚、心脏扩大等改变。

3.感染: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容易发生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会进一步损害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4.其他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也可能参与继发性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

继发性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和病变的严重程度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乏力、心悸、晕厥等。医生通常会通过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来诊断继发性先天性心脏病。

医联媒体特约专家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