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方霖 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消化内科
梗阻性黄疸是一种由于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阻塞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而引起的黄疸。它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结石、肿瘤、炎症等。
治疗梗阻性黄疸的关键在于解除胆道梗阻,恢复胆汁正常排出。根据病因和病情的不同,治疗方案也有所差异。
对于结石引起的梗阻性黄疸,一般采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或手术切开取石的方法进行治疗。
对于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治疗和放化疗等。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介入治疗和放化疗也可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对于炎症引起的梗阻性黄疸,一般采用抗感染治疗和支持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除了针对病因的治疗外,对于梗阻性黄疸患者,还需要进行支持治疗,包括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等。此外,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胆红素水平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梗阻性黄疸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对于梗阻性黄疸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