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您的位置:首页 > 外科 > 肝胆胰外科

梗阻性黄疸胆总管结石

来源:医联媒体

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胆总管内结石或肿瘤等原因导致胆汁不能正常排出,进而造成胆汁淤积在肝脏中,使患者出现黄疸、皮肤瘙痒、腹胀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而胆总管结石是造成梗阻性黄疸的一种主要原因。

胆总管结石是指在胆总管内形成的结石,通常由于胆囊内结石掉入胆总管或胆总管内自行形成而引起。当结石阻塞了胆总管,胆汁无法正常排出,就会导致梗阻性黄疸。

梗阻性黄疸的症状主要包括皮肤和眼睛黄染、尿色变深、粪便颜色变浅、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对于患有梗阻性黄疸且疼痛剧烈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

诊断梗阻性黄疸一般需要进行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CT扫描、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患有胆总管结石以及结石的大小和位置等信息。

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给患者使用药物溶解结石或促使结石排出,如使用利胆药物、止痛药物等。而手术治疗则主要是通过内镜手术或开腹手术等方式将结石取出,以恢复胆总管的通畅。

总的来说,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比较明显,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应及时进行,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饮食健康,尽量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减少结石的形成。及时就医,积极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医联媒体特约专家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