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祥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 口腔科
干槽症,又称牙槽骨炎,是一种在拔牙后发生的牙槽骨感染。
其治疗方法包括:
1.局部治疗:通过彻底的清创以及隔离外界对牙槽骨的刺激,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
2.药物治疗:在清创的同时,可在牙槽窝内放入碘仿纱条,预防感染;还可遵医嘱使用止痛药、抗生素等药物。
3.其他治疗:对于疼痛剧烈的患者,可以进行局部封闭治疗。如果牙槽骨有明显的骨缺损,需要在拔牙后3~6个月进行植骨术。
干槽症经过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疼痛加重、牙槽骨坏死等并发症。
因此,在拔牙后,患者需要注意口腔卫生,遵医嘱使用药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出现拔牙后剧烈疼痛、口臭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
-
干槽症的诊断
干槽症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一般常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它的主要症状包括口干、口腔疼痛、口腔溃疡、唾液分泌减少等。这种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饮食带来很大的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干槽症的诊断主要是通过... 详细»
-
-
拔牙干槽症症状
拔牙干槽症是一种常见的口腔手术后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拔除的牙齿区域出现剧痛、口腔溃疡、出血、恶臭以及口腔感染等症状。首先,拔牙干槽症最明显的症状是剧痛和不适感。患者在拔牙手术后会感到牙槽骨区域剧痛,这是... 详细»
-
-
干槽症的饮食
干槽症是一种发生于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口腔细菌引起的骨创感染。干槽症多发生于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2~3天,表现为牙槽窝内血凝块分解、脱落,牙槽骨暴露并发生剧烈疼痛。干槽症的治疗以局部处理为主,在麻醉状态...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