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健 主任医师 副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关节与骨病外科
附骨疽是一种中医病症名称,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它以发病部位的骨骼增粗、变形为主要特征,好发于儿童和少年,常发生于四肢长骨,下肢发病较上肢多见。附骨疽的发生通常与外来伤害、风寒湿邪侵袭、身体亏损等因素有关。
附骨疽有急、慢之分。急性附骨疽起病急骤,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高热寒战、头痛、食欲减退等,继而患部疼痛,肢体活动受限,局部皮色暗红、微热、肿胀、压痛。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变处可迅速化脓、腐骨外露,还会伴有恶臭。慢性附骨疽一般无全身不适,可有轻微发热、局部酸胀、疼痛,会伴有肢体肌肉萎缩、功能障碍。
附骨疽的治疗原则为祛邪、托毒、补肾。在疾病初期,一般使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果已经成脓,则需要切开排脓,同时使用生肌收口的药物。如果是慢性附骨疽,在切开排脓后,需要使用补益气血、滋阴清热、托里透脓的药物进行调理。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附骨疽有急、慢之分,症状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