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志强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肝胆胰外科
肝胆系结石也被称为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主要包括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形成于胆囊或胆管内,是由胆汁中的成分沉淀和结晶而导致的固体块状物质。尽管肝胆系结石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的研究认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结石的形成。
1.胆汁成分改变: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液体,帮助消化脂肪。正常情况下,胆汁中的胆固醇、胆盐和磷脂等成分处于平衡状态。然而,当某些因素导致胆汁成分的比例失衡时,胆固醇就容易过饱和而结晶,形成结石的核心。
2.胆囊排空功能异常: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胆汁。如果胆囊的收缩和排空功能出现问题,胆汁无法正常排出,就会导致胆汁淤积,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
3.胆道感染:细菌感染是导致肝胆系结石的一个重要因素。感染可以引起胆道炎症,破坏胆道黏膜屏障,使胆汁中的成分更容易沉淀和结晶。此外,感染还可导致白细胞聚集,形成结石的核心。
4.饮食习惯:饮食与肝胆系结石的形成密切相关。高脂、高胆固醇、高糖和高蛋白的饮食可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含量,容易促进结石的形成。此外,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长期禁食等也与结石的发生有关。
5.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肝胆系结石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某些基因突变或家族遗传倾向可能增加个体患结石的风险。
6.其他因素:年龄、性别、体重、妊娠、某些药物的使用等也与肝胆系结石的形成有关。例如,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胆囊排空功能减弱,容易发生结石。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雌激素、头孢曲松等,也可能增加结石的形成风险。
肝胆系结石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结构、定期体检等措施,可以降低患肝胆系结石的风险。如果已经患有结石,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