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霖 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消化内科
甲亢是一种由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新陈代谢增加,伴有心悸、疲乏、体重减轻等症状。治疗甲亢的主要方法是药物治疗,其中最常用的药物是甲状腺激素抑制剂和碘剂。
然而,过量使用甲状腺激素抑制剂或者碘剂可能会对肝脏造成损伤,这种情况被称为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指的是由于药物对肝脏细胞产生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损伤作用而引起的肝功能异常,包括肝酶升高、黄疸、肝炎、肝硬化等病变。
药物性肝损伤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黄疸、腹痛、食欲不振等,严重者可出现肝功能受损导致的肝功能不全甚至肝衰竭。其中,甲状腺激素抑制剂对肝脏的损伤作用很大,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肝损伤。
由于药物性肝损伤对患者造成的危害较大,因此在治疗甲亢时,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药物,不可擅自减少或增加药物剂量,更不能随意停药或者换药,以免导致甲亢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增加肝脏受损的风险。
另外,患者在用药期间应避免饮酒,减少对肝脏的负担;还需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出现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接受肝功能检查和治疗。
总之,治疗甲亢需要患者和医生密切合作,患者在用药期间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