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晖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感染内科
戊型肝炎,又称甲肝,是一种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戊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主要感染途径包括饮用污染水源的生水、食用生冷加工的含有戊型肝炎病毒的食物等途径。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患者在潜伏期一般为15-45天,出现乏力、食欲不振、腹部不适、肝区疼痛等症状。1-2周后,患者可出现明显的肝功能异常,如黄疸、血清转氨酶升高等。如果病情严重,可导致肝细胞坏死、肝功能受损,甚至出现肝昏迷等严重并发症。
戊型肝炎虽然不如乙型肝炎那么常见,但却同样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戊型肝炎一旦发生,其症状和并发症都不容小觑。黄疸等症状不仅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加重患者的肝脏负担,导致各种肝功能异常。尤其对于孕妇而言,戊型肝炎的感染还可能导致流产、早产等不良后果。
因此,预防戊型肝炎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避免食用生的水食物,注意饮食卫生,不饮生水;其次,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勤洗手,保持卫生环境清洁;再次,加强对水源的治理,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减少水源污染。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早期积极治疗尤为关键。一旦感染发现,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治疗,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严格休息,不要随意服用药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同时,加强肝功能的保护、调理和康复,恢复肝功能。
总之,戊型肝炎虽然严重,但通过科学预防和规范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减轻病情,最终康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