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燕郴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血液科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而引起的黄疸。这种类型的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并且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
溶血性黄疸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1.血型不合:母亲和胎儿的血型不合,例如Rh血型不合或ABO血型不合,可能导致红细胞被破坏。
2.遗传性疾病: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也可能导致溶血性黄疸。
3.感染:某些感染,如败血症、病毒性肝炎等,可能引起红细胞破坏。
4.其他因素: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导致溶血性黄疸。
对于溶血性黄疸黄疸下不来的情况,医生通常会采取以下措施:
1.光疗:这是治疗溶血性黄疸的常用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宝宝的皮肤,可以帮助降低胆红素水平。
2.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使用一些药物来帮助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例如苯巴比妥等。
3.输血: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输血来替换被破坏的红细胞。
4.治疗原发病:如果溶血性黄疸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如感染或遗传性疾病,医生会同时治疗这些原发病。
需要注意的是,溶血性黄疸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家长应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并注意观察宝宝的情况,包括皮肤颜色、精神状态、食欲等。如果宝宝出现黄疸加重、嗜睡、拒食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
此外,对于溶血性黄疸的预防也非常重要。孕妇在怀孕期间应进行产前检查,包括血型检查等,以早期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对于Rh阴性血型的孕妇,医生可能会在孕期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宝宝发生溶血性黄疸的风险。
总之,溶血性黄疸黄疸下不来是一种需要及时治疗的情况。家长应了解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以确保宝宝的健康。如果对宝宝的黄疸情况有任何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