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燕郴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血液科
溶血性黄疸是指由于红细胞过多被破坏,造成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从而导致黄疸的一种病症。它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皮肤和黏膜黄染:患者皮肤、巩膜、口唇等部位呈现黄色。这是因为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后,经过肝脏代谢产生的胆红素过多,从而导致组织黄染。
2.贫血:溶血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血液中的红细胞含量降低,从而导致贫血。患者会感到乏力、气短、头晕等症状。
3.脾大:由于溶血导致大量红细胞被破坏,脾脏需要大量清除这些破损的红细胞碎片,因此脾脏会出现肿大的情况。
4.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释放到尿液中,会让尿液呈现红色。患者可以观察到尿液的颜色变化。
5.黄疸期间的发热:在黄疸发生期间,患者可能会伴有发热的症状,这是因为溶血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对机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溶血性黄疸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患者在出现黄疸以及上述症状时,应尽快就医,以便及时进行治疗。治疗溶血性黄疸的方法包括调整饮食、补充适当的营养素和血红蛋白,必要时还需要进行输血或者手术治疗等。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多注意休息,避免受到外界刺激,注意保暖,保持情绪稳定等,以利于病情的控制和康复。同时,也要积极预防溶血性黄疸的发生,保持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