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血液病科

溶血性黄疸

来源:医联媒体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在体内过早破裂所引起的一种疾病。红细胞的破裂会释放大量的胆红素,导致患者的皮肤和眼睛变黄、尿液变深等症状。

红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会在体内循环120天左右,然后被脾脏和肝脏清除。当红细胞受到损伤,破裂或者寿命结束时,会释放出一种叫做胆红素的化学物质。胆红素会被肝脏转化并排出体外,但如果肝脏功能不好或者产生过多的胆红素,就会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黄疸。

溶血性黄疸可以分为遗传性和后天性两种类型。遗传性溶血性黄疸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常见的疾病包括地中海贫血和镰状细胞贫血等。后天性溶血性黄疸可能是由于感染、药物、自身免疫疾病等引起的。

溶血性黄疸的症状主要包括皮肤和眼睛发黄、尿液深色、腹部不适、乏力等。严重的溶血性黄疸还可能导致肝脾肿大、贫血、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诊断溶血性黄疸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清胆红素测定、肝功能检查、血液培养等。

治疗溶血性黄疸的目标是治疗潜在的原因,纠正贫血和其他并发症,在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输血、肝移植等治疗。对于一些遗传性溶血性黄疸疾病,还需要进行基因治疗或者骨髓移植。

预防溶血性黄疸的关键是预防感染、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溶血的药物、定期进行体检等。同时,及时治疗感染、疾病和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对预防溶血性黄疸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联媒体特约专家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