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康梦如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针灸科
疝气是指腹部内脏器官脱出腹壁的一种疾病,在中医学中被归类为“腹痛”、“淋巴肿胀”、“气结腹痛”等病理范畴。传统中医学认为,疝气是由于脾虚肾亏、气机不畅、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腹部压力增大所致。
中医调理疝气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调理和针灸调理。药物调理主要是通过中药来调理气血,增强脾肾功能,增强腹部肌肉的收缩能力,从而减轻腹部压力,阻止内脏器官脱出。常用的中药包括黄柏、莪术、枳壳、厚朴等,这些中药具有调理脾胃、增强肌肉收缩的作用。
针灸调理则是通过针灸手法刺激特定穴位或经络,调理气血,增强脾肾功能,缓解腹部压力。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气海等,常用的针灸手法包括温针、灸法等。
此外,中医还提倡调整饮食习惯,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保持规律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需要说明的是,中医调理疝气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患者需长期坚持药物治疗和针灸调理,配合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才能达到明显的疗效。同时,中医调理疝气的效果因人而异,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时需密切关注自身身体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调理疝气主要是从调理脾肾、气血,缓解腹部压力入手,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坚持治疗,做好个人调理和护理工作,方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