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志强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肝胆胰外科
肝右前叶下段包膜下小血管瘤,简称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多见于30岁以上的成年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瘤体可单发或多发,多数情况下瘤体较小,直径一般在3-5厘米之间,最大直径可达20厘米以上。
一、病因
1.先天性因素:肝血管瘤的发生可能与先天性肝血管发育异常有关。
2.激素因素:女性肝血管瘤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激素水平有关。
3.炎症刺激:肝脏局部的炎症刺激,如病毒性肝炎、肝内胆管结石等,可能会导致肝血管瘤的发生。
二、症状
1.腹部包块:肝右前叶下段包膜下小血管瘤较大时,可在上腹部触及包块,包块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
2.胃肠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
3.压迫症状:如压迫胃肠道,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状;压迫胆道,可引起黄疸;压迫膈肌,可引起呼吸困难等。
4.其他:如肝区疼痛、发热等。
三、诊断
1.超声检查:是诊断肝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无创伤、价格低廉等优点。
2.CT和MRI检查:能更准确地判断瘤体的大小、位置、数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3.其他:肝血管瘤的诊断还需要与肝癌、肝转移瘤等其他肝脏疾病相鉴别。
四、治疗
大多数肝血管瘤患者无需治疗,只需定期复查。对于瘤体较大、有明显症状或有破裂出血风险的患者,则需要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治疗、射频消融等。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五、预后
肝右前叶下段包膜下小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一般预后良好。瘤体较小、无明显症状的患者,无需治疗,定期复查即可。对于瘤体较大、有明显症状或有破裂出血风险的患者,经治疗后预后也较好。但需要注意的是,肝血管瘤有一定的恶变风险,尤其是直径大于10厘米的肝血管瘤,恶变的风险较高。因此,对于直径大于10厘米的肝血管瘤,需要密切观察,定期复查。
总之,肝右前叶下段包膜下小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大多数患者无需治疗,只需定期复查。对于有症状或有破裂出血风险的患者,则需要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治疗、射频消融等。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