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兰娜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小儿内科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的黄疸。
溶血性黄疸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
2.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以及蚕豆病、伯氨喹啉、蛇毒、毒蕈、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引起的溶血。
溶血性黄疸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可伴有贫血、肝脾肿大等。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此外,还可能出现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增多等。
对于溶血性黄疸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病因治疗:如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等。
2.蓝光照射:通过蓝光照射,将非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
3.药物治疗:可使用肝酶诱导剂、白蛋白等药物,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4.换血疗法:对于严重的溶血性黄疸,可考虑换血疗法,以去除血液中的胆红素和抗体。
需要注意的是,溶血性黄疸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如果孩子出现黄疸,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如黄疸的程度、精神状态、食欲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预防溶血性黄疸的发生也非常重要。对于有溶血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应进行产前咨询和基因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对于新生儿,应注意观察黄疸的出现时间、程度和消退情况,及时进行胆红素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溶血性黄疸。
-
-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在体内过早破裂所引起的一种疾病。红细胞的破裂会释放大量的胆红素,导致患者的皮肤和眼睛变黄、尿液变深等症状。红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会在体内循环120天左右,然后被脾脏和肝脏清除。当红细... 详细»
-
-
成人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一种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加而引起的黄疸类型。以下是关于成人溶血性黄疸的一些重要信息:原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身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并破坏红细胞。-... 详细»
-
-
溶血性黄疸出院标准
溶血性黄疸的出院标准,是当宝宝的胆红素降到150umol/L以下,基本上就是安全了的可以出院。黄疸可以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症状比较轻微的是生理性黄疸,在宝宝出生十天左右,黄疸现象就会消退,这样的宝...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