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琪 主任医师 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神经外科
颅内血肿是指在颅内发生的血液积聚,形成的肿块。颅内血肿可以是对头部创伤或其他颅内损伤的结果,也可以是由于动脉瘤破裂、脑出血、血管畸形等引起。在颅内,血液的积聚可以对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直接的、严重的压力,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颅内血肿的症状可能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丧失、抽搐、瞳孔异常、肌张力减弱等。如果血肿压迫脑组织,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诊断颅内血肿常常需要通过临床表现、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确定血肿的位置、大小和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并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
治疗颅内血肿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包括监测、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颅内血肿的治疗目标是减轻颅内压力,恢复受损的脑组织功能。对于较小的血肿,常常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如监测患者的情况,同时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对于较大或危及生命的血肿,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包括开颅清除血肿等。
术后护理也非常重要,包括监测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等方面都需要予以重视。
总之,颅内血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疾病,需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医学干预治疗。同时,对于颅内血肿的预防也非常重要,应尽量避免头部受伤,积极控制高血压等潜在的致病因素,以减少颅内血肿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