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兆琦 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心血管内科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患者因体位改变而出现血压骤降的情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体位性低血压。那么,体位性低血压究竟是什么呢?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解答。
💡定义💡
体位性低血压是指在体位改变如从卧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时,血压突然下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眼前发黑、乏力等症状的一种病症。临床上,通常将患者卧位5分钟以上,站立1-3分钟之内的血压与卧位血压进行比较,如果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舒张压下降超过10mmHg,即可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
🔍 病因 🔍
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
血管张力调节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压调节能力下降,导致血管不能及时收缩以维持血压。
血容量不足:脱水、失血等原因导致血容量减少,心脏泵血不足。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部分抗抑郁药等)可能干扰血压调节机制。
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神经病变、心力衰竭等,可能影响血管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
💡 症状 💡
体位性低血压的症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头晕:最常见的症状,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引起。
眼前发黑:视力模糊,严重时可能持续存在。
乏力:全身肌肉无力,尤其是长时间站立后更为明显。
恶心与呕吐:胃肠道毛细血管过度充血所致。
出汗异常:血管扩张和收缩功能障碍,影响体温调节中枢。
💡 日常注意事项与预防 💡
对于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缓慢改变体位:从卧位或蹲位站起时,动作要缓慢,给身体一定的缓冲时间。
💙保持充足水分:避免脱水,尤其是在夏季或高温环境下,建议每日至少饮用8杯水。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规律锻炼:制定适合自己的锻炼计划,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
💙定期监测血压:特别是在体位改变前后测量血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
体位性低血压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了解其病因、症状及预防措施,就能有效避免其带来的不便和危害。
希望这篇笔记能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体位性低血压!如有任何疑问或不适,请及时就医咨询,以获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