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晖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感染内科
活动性肝硬化是慢性肝脏疾病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肝脏组织的纤维化和结缔组织增生,从而导致肝脏功能受损。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肝功能损伤: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常常出现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和蛋白等指标升高,同时伴有凝血功能异常以及蛋白代谢和胆汁排泄功能下降。
2.腹水和腹部不适:由于肝功能不全和门脉高压导致腹水的积聚,使患者出现腹胀、腹痛等不适感。
3.黄疸:肝功能异常导致胆红素排泄受阻,使患者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的表现。
4.肝性脑病:由于肝脏代谢功能减弱,毒素无法被有效清除,导致脑内毒素蓄积,使患者出现认知功能减退、精神异常等表现。
5.蛋白丢失性胃肠病变:肝功能不全导致蛋白代谢异常,患者出现消化道道蛋白丢失、胃肠功能障碍等症状。
6.肝腹型肝硬化:由于门脉高压引起肝下腹水积聚,导致腹部疼痛、肠鸣音减弱等表现。
7.全身性病征:患者可伴有进行性体重减轻、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性病征。
总之,活动性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多样,早期症状多不典型,易被忽视,因此一旦出现肝功能异常或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同时,定期体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助于预防和延缓活动性肝硬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