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晖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感染内科
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甲肝的潜伏期通常为15-45天,平均为30天左右。
甲肝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在肠道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进入血液,并随着血液流动到达肝脏。在肝脏内,甲肝病毒会大量复制,并破坏肝细胞,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这个过程通常需要2-4周的时间,也就是甲肝的潜伏期。
在潜伏期内,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已经具有传染性。潜伏期的长短与病毒的数量、感染途径、人体的免疫力等因素有关。如果病毒数量较多、感染途径较为直接、人体免疫力较低,潜伏期可能会相对较短;反之,如果病毒数量较少、感染途径较为间接、人体免疫力较高,潜伏期可能会相对较长。
潜伏期过后,患者会出现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持续1-2周左右。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出现黄疸、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甲肝,应该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诊断。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消毒,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海鲜、肉类等食物,以预防甲肝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