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琪 主任医师 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神经外科
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临床表现:患者突然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症状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小时至数天内。
2.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是诊断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在发病后24小时内,头颅CT可能无法显示病灶,但MRI可以更早地发现脑梗死病灶,特别是弥散加权成像和磁共振血管成像。
3.血液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等血液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脑梗死,并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
4.血管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颈动脉超声、头颅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血管检查可以帮助了解颅内血管情况,有助于明确病因和制定治疗方案。
5.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可以排除心源性脑栓塞等病因。
综合以上各项检查结果,医生可以明确诊断急性脑梗死,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需要注意的是,急性脑梗死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血液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