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琪 主任医师 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神经外科
脑内兴奋抑制功能紊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失调,导致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脑内兴奋抑制功能紊乱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遗传、环境、心理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认为,脑内神经递质的失衡是导致该疾病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例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异常可导致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症状。
脑内兴奋抑制功能紊乱的症状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和认知方面: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混乱、语言表达困难等。
2.情感方面: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焦虑、抑郁等。
3.行为方面:表现为多动、冲动、行为异常等。
4.睡眠方面:表现为失眠、多梦、早醒等。
5.自主神经功能方面:表现为心悸、出汗、血压升高等。
脑内兴奋抑制功能紊乱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神经心理学检查,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神经递质失衡进行调整,心理治疗主要是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
总之,脑内兴奋抑制功能紊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治疗,改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