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赟 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临床心理科
长期的强迫性思维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心理问题,常见于强迫症患者。强迫性思维是指患者持续不断地被一种思想或者愿望所困扰,难以自拔,导致患者产生焦虑、烦躁甚至抑郁等不良情绪。长期的强迫性思维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都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及时干预和治疗。
长期的强迫性思维常常表现为反复出现的恐惧、焦虑、疑虑等不良情绪,患者会不断地重复某种想法或者行为,以期能够缓解内心的痛苦。比如,患者可能会反复洗手、检查门窗、做出某种特定的动作等。这种强迫性思维往往超出了正常范围,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长期的强迫性思维的形成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遗传、生化、环境和心理社会因素都与其密切相关。强迫性思维还可能与个体因素,如性格特征、认知功能等有关。在现代社会,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生活琐事等也会导致强迫性思维的产生。
针对长期的强迫性思维,患者和家人首先需要正确认识这一问题,要明白这是一种病理性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求助专业心理医生和心理医师。心理治疗是强迫症患者的首要治疗方式,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家庭治疗等。此外,一些药物治疗也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三环抗抑郁药等。
长期的强迫性思维对于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都会造成困扰,因此,家人和社会应该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帮助他们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另外,患者本人也需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心理抵抗力,以期尽快走出心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