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梦如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针灸科
阳气不足致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在中医范畴内常由多种因素引发。常见原因有起居失常、禀赋不足、劳伤久病、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建议及时就医,以明确诊断并进行妥善治疗。
1、起居失常
长期熬夜、睡眠不足或过度安逸,均会影响人体阳气的潜藏与生发。夜晚阳气应入阴分而潜藏,若熬夜则阳气不能潜藏,耗散于外,日久则阳气虚衰。过度安逸则气血运行不畅,阳气不振,无法温煦肢体,导致畏寒怕冷、手脚冰凉,且常伴有身体困重、精神萎靡等症状。需要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遵循自然规律,早睡早起。同时可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以促进气血流通,激发阳气。
2、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薄弱,阳气素虚,犹如根基不牢的大厦,难以维持身体正常的温煦功能。人体阳气先天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其温煦四肢百骸的作用,故而导致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的症状较为明显,且可能自幼便有所体现,常伴有体质虚弱、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对此,可采用艾灸疗法,艾灸关元、气海、神阙等穴位,以温补肾阳、健脾益气。还可遵医嘱服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桂附地黄丸等药物,起到补肾阳的作用。
3、劳伤久病
长期过度劳累,如劳力、劳神、房劳过度,易损耗阳气。劳力过度则伤气,气为阳之根本,气损则阳亦不足;劳神过度则伤心脾之阳,心主神明,脾主运化,心脾阳气受损则气血生化不足且阳气布散失常;房劳过度则伤肾之阳气,肾为先天之本,肾阳受损则全身阳气皆受影响。久病不愈,正气渐虚,阳气亦随之耗损,无力温煦周身,从而出现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等症,且多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等久病虚象。建议患者配合医生服用八珍汤和五子衍宗,可气血双补、阴阳并调;也可遵医嘱服用十全大补膏,能温补气血;同时可配合艾灸足三里、肾俞等穴位,以补益气血、温阳固本。
4、饮食不节
过食生冷寒凉之品,如冷饮、生鱼片、大量瓜果等,寒邪直中脾胃,损伤脾胃阳气。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阳气受损,则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化为气血,阳气亦不能正常输布至四肢,导致手脚冰凉、畏寒怕冷。且常伴有胃脘冷痛、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寒症状。首先需调整饮食,避免生冷食物,多食温热易消化之品。其次,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附子理中丸、良附丸、小建中颗粒等药物进行改善。
5、情志失调
长期情志抑郁或焦虑,可导致肝郁气滞。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郁则气机不畅,阳气的生发与布散受阻。阳气不能畅达四肢,就会出现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的症状,且多伴有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叹气等肝郁气滞表现,女性还可能出现月经不调等情况。患者可遵医嘱进行用药治疗,如服用逍遥丸,可疏肝健脾、养血调经。若肝郁化火兼阳虚者,可选用加味逍遥丸和桂附地黄丸,在疏肝清热的同时温补肾阳。也可配合针刺太冲、期门、内关等穴位,以疏解肝郁,调和气血。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暖,尤其是腰部、腹部、脚部等部位。根据季节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寒。可适当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如散步、晒太阳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与大汗出,以免阳气随汗液外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