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超 主任医师 副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一、症状
1.发热期:起病急,有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还有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2.低血压休克期:多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3.少尿期: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4.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第8~12日多见,持续7~14天,尿量每天4000~6000ml左右,极易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5.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数月。
二、治疗方法
1.一般原则: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隔离治疗。按乙类传染病上报,密观生命体征,针对五期的临床情况进行相应综合治疗。
2.发热期治疗原则:抗病毒、抗渗出、抗出血、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
3.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功能。
4.少尿期治疗原则: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
5.多尿期治疗原则: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6.恢复期治疗原则: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出院后仍应休息1~2个月。定期复查。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果出现疑似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同时,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是做好防鼠、灭鼠工作,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
-
流行性脑膜炎传播途径
彭福华 主任医师
-
-
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途径是什...
黄志权 主任医师
-
-
儿童流行性感冒有什么症状
陈晓玲 副主任医师
-
-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病理变...
徐安平 主任医师
-
-
推拿治小儿流行性感冒
朱丽臻 主治医师
-
-
流行性出血热治疗
出血热又叫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病毒引起的,主要是以鼠类为传染源。患者都会出现发热,出血,肾脏损害等症状,临床上把出血热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以及恢复期,以青壮年发病率高,病后有... 详细»
-
-
流行性出血热的饮食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通过密切接触也可以造成医院感染和实验室感染,而... 详细»
-
-
流行性出血热的保健护理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以接触传播,即接触病死动物和病人的... 详细»
-
-
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原因
流行性出血热又被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属于危害人体健康的传染病,主要是因为汉坦病毒引起。动物相关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为主要传染源,多发于青壮年人群,患者会出现出血、发热、眼眶痛及恶心呕吐、胸闷、充血和低血压... 详细»
-
-
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作用
流行性出血热疫苗主要是用于预防以鼠类位传播源的疾病。流行性出血热在每年春秋是发病的高峰期。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有很大的危害,出血热的常见症状有身...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