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振文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神经科
脑内多发缺血灶是脑梗塞的一种病理表现,但并不等同于脑梗塞。
脑梗塞是指大脑或小脑的供血血管突然阻塞,导致供血受损,造成脑部局部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或脂质沉积导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所致。脑梗塞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常见症状包括突发性头痛、面部、胳膊、腿部麻木、一侧身体无力等。
而脑内多发缺血灶是指脑部多个区域出现缺血性病变,也称为多发性小灶性缺血性脑病变或多发性脑梗塞。它通常是由于慢性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因素导致脑血管变窄、血流受限,造成脑部多处出现缺血性病变。这种情况常见于老年人,尤其是存在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病史的人。
虽然脑内多发缺血灶和脑梗塞都与脑血管疾病有关,但两者存在几点不同之处。首先,脑梗塞往往是急性事件,症状发作突然,临床表现明显,病情严重;而脑内多发缺血灶往往是慢性过程,症状渐进,可能并不明显。其次,脑梗塞多发生于大脑、小脑等特定脑区,而脑内多发缺血灶则可以分布在脑部各处。最后,脑梗塞的治疗通常是急诊溶栓、血管扩张等急救措施;而脑内多发缺血灶的治疗则更侧重于长期控制血压、血脂、改善脑血液循环,预防病情进展。
因此,虽然脑内多发缺血灶是脑梗塞的一种表现,但临床上两者仍有区别,针对不同的病情特点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如果患者发现有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尤其是年龄较大或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