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指心脏的功能受损,包括充盈、收缩功能,心脏射出的血量无法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求。并且,心力衰竭也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一般来说,大多数患者都有心脏结构性改变及功能性疾病。值得注意的是,患有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心肌代谢障碍性等疾病的人更容易患有心力衰竭。
引起心力衰竭的原因很多,一般分为以下三大类:
1、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简单来说,就是当心肌病变的范围变大,病变速度变快时引起急性心力衰竭。机体通过代偿如果病情发展缓慢,身体可能会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急性心力衰竭,而通过较长的代偿适应过程后可逐渐发展为慢性心力衰竭。
2、心脏负荷过重。心脏负荷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压力负荷过重,一种是容量负荷过重。前者是指随着压力负荷的增加,射血阻抗增大,心室会代偿性增厚。最后,发展成为心力衰竭,而后者出现心力衰竭时间与前者比较有点晚。
3、心脏舒张受限。由于心包或心肌的某些病变,使心脏舒张受限,充盈不足以致心脏排血量减少而引起心力衰竭。
在临床上,心力衰竭分期在临床上可分为以下4期:
1、前心衰阶段。指患者存在着心衰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等,但是心脏结构还未改变和功能也未异常,应控制好高危因素。
2、前临床心衰阶段。指疾病发展已引起心脏结构改变,但还没有心力衰竭衰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例如左心室肥厚和无症状的心脏瓣膜疾病。这一时期如果及时治疗,症状就可以减轻。
3、临床心衰阶段。指患者已经有心衰了,且也有心脏结构性改变。但是,不需要长期住院,经过一定的治疗可以得到缓解。
4、难治性终末期心衰阶段。病人到这一阶段的时候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病人开始无法长时间脱离医院。病情会反复,需要不断进行住院治疗,即使经过严格的内科治疗,在休息状态仍有心衰症状。
总之,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应该注意日常作息,情绪不应大喜大悲。在饮食方面也要更加注意,发现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
-
心力衰竭的饮食
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引起心力衰竭的因素有很多,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 详细»
-
心力衰竭的诊断
心力衰竭是由于体内的器官功能性不强,使得患有心脏疾病,最终导致的以心室舒张或收缩功能受损为特征的病症。患有心力衰竭的人会表现为水肿,呼吸困难,全身乏力等等,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安全。心功能衰竭的形成原因... 详细»
-
心力衰竭可以治好吗?心力衰竭可以换心吗?
心力衰竭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心脏病发展到终末期的状态。例如高血压和冠心病,他们最终都可以发展成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有随着年龄增高,患病率显著上升的趋势,而且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心力衰竭也成为... 详细»
-
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因以及如何有效预防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心脏疾病,许多罹患该疾病的患者都会遭受巨大的折磨。哪些情况会诱发心力衰竭?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有效预防心力衰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心血管内科的刘丽娟副主任医师为我们解答这两个...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