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志强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肝胆胰外科
溶血性黄疸是一种由于红细胞破裂释放出来的溶血产物导致的黄疸。通常是由于溶血性贫血或其他溶血性疾病引起的。溶血性黄疸的发病机制通常是由于体内的红细胞出现异常或者被破坏,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增加。这些溶血的红细胞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会被肝脏分解成胆红素,而过多的胆红素会导致皮肤和眼球发黄,形成黄疸的症状。
溶血性贫血是溶血性黄疸的常见原因之一。是一种红细胞破坏过快或者生成不足导致的贫血。溶血性贫血通常可以分为遗传性和后天性两种类型。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包括镰状细胞贫血、地中海贫血等;后天性溶血性贫血包括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贫血疾病等。这些疾病导致的溶血会释放大量的血红蛋白,增加肝脏的负担,导致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受阻,引起黄疸的症状。
其他引起溶血性黄疸的原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药物过敏等。这些疾病会导致免疫系统攻击正常的红细胞,引起溶血。此外,在输血不匹配、新生儿溶血病、骨髓抑制等情况下也可能引起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黄疸、贫血、脾大等症状。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在皮肤和黏膜沉积所致,通常先从眼球开始发黄,然后逐渐蔓延到全身。贫血表现为乏力、气短、心慌等症状,因为红细胞破坏过快导致血红蛋白降低。脾大则是由于脾脏在溶血后清除被破坏的红细胞。
治疗溶血性黄疸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对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需要长期血液透析或骨髓移植等方式进行治疗。此外,还需要注意营养支持、避免诱发溶血的因素,如感染、药物等。在临床上也可能需要输血、镇痛、免疫调节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溶血性黄疸出院标准
溶血性黄疸的出院标准,是当宝宝的胆红素降到150umol/L以下,基本上就是安全了的可以出院。黄疸可以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症状比较轻微的是生理性黄疸,在宝宝出生十天左右,黄疸现象就会消退,这样的宝... 详细»
-
如何预防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溶血性贫血引起的,其中红细胞被异常快速破坏释放出大量胆红素,导致皮肤和黏膜发黄。预防溶血性黄疸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感染:感染是溶血性黄疸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要尽量避免感染。这包括... 详细»
-
溶血性黄疸的治疗
由于血清胆红素升高,使的病人的皮肤、巩膜等变黄。最高正常胆红素为17.1μmol/L,结合胆红素3.42μmol/L和未结合胆红素13.68μmol/L。溶血性黄疸是因为红细胞被破坏引起的,形成大量未... 详细»